2025年01月11日

时评| 对姜萍现象的思考:我们应该关注当事者本身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4年06月21日 09:24 |
播放

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——这句话用来形容姜萍现象也许再恰当不过。

但是这句话的背后,却饱含了人们对成名的关注,而对于成名之前的个人,却关注不够。成名之后的当事者,几乎只成为一个符号,她的喜怒哀乐,无人问津。

对于姜萍的一夜爆红,是因为她在一项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排名靠前,加上她中专生的身份,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。在姜萍现象中,我们会发现几个关键的符号,第一是个女生。在排名靠前的队列中,女生并不多见。传统观点认为,女性都是水做的,多愁善感,情感丰富,与冰冷的数学没什么关系。正是出于这种认知,姜萍在数学的出线,才让人惊讶。其次,姜萍的中专身份。要知道挤进排名的都是清北的名校,甚至有很多这些名校的学生,排名也在她之后,她的数学老师,排名也在一百之后。相比之下,这种反差,就更加注定姜萍的不平凡。

然而,梳理近期的舆论和关注焦点的走向,笔者发现在姜萍现象中,姜萍隐而不见,奇迹般地消失了。

对于姜萍现象的舆论关注焦点,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:
第一,将她视作中考分流的一颗子弹,并用这颗子弹直击中考分流的靶心。认为中考分流,把人才也分走了,如果给她高考的机会,她必然能考上大学,取得更好的成绩。正是中考分流,将中考高分的她,分走了,分到了一个中专校。这是对人才的埋没和不公正。

另一关注的焦点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思。正是姜萍考上了中专校,成功回避了或者脱离了高中紧张的应试教育,让她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,发挥自己的兴趣。没有标准答案和分数的辖制,让姜萍可以在数学王国中,根据自己的节奏攀登。这是能保证她兴趣盎然的关键所在。如果她每天忙着做题,忙着分数,那么她就没兴趣发挥特长。因此,姜萍现象更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问题。

第三个点就是姜萍偏科。姜萍的数学好,但是因为偏科严重,所以没有考上高中,只能上了中专。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,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偏科的学生并不友好。我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,在考试算总分的情况下,偏科是一个不好选项。因此我们历来强调全科齐头并进,而扼杀学生对某一科的特殊偏好,从而也扼杀了孩子的特殊兴趣。我们的基础教育造就的往往是平庸的个人,而不是各有所长的个体。

在以上这些关注中,当然都有道理。也许姜萍现象给我们带来对教育的反思,能促进和加速教育模式的改革进程,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。但是,我们在关注姜萍现象的时候,能否关注一下她本人呢?

根据媒体的采访,我们知道了她的情况。她初中时并不偏科,但是数学尤其出色,对数学有特殊的兴趣。中考更是考了六百二十几分。但是她没有选择高中,而是选择了中专的服装设计。这一方面是她的家境,另一方面也是她的自己的选择,她同样喜欢服装设计。而这些信息,却是被我们忽略的。

我们再做一个假设,如果姜萍没有取得国际竞赛的成绩,我们还会不会关注她,还会不会有这些关于教育的反思。当然我们可能会有反思,但是这些反思不会因她而起。当然,也不会有人关注,在苏北一个县城的中专学校中,还会有这样普通的人存在。

姜萍现象再一次提醒我们,在我们的评价系统中,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职业、学历歧视。我们歧视那些中专毕业的学生,因此我们才会为姜萍不平,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出现在大学里。
我们关注成功的巅峰,而胜于关注个人。
我们太注重结果,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。
我们关注孩子的成绩,关注孩子是否拿奖,却忽略了这些是否能为他带来快乐,是否是他自己所乐意选择的。
太注重结果,却忽略了兴趣,忽略了孩子自身。正是因为此,我们才在教育中拼命卷,卷成绩,卷分数,我们怕的就是孩子落入我们的歧视链底端。

但是,我们也要问问,孩子她幸福吗?

孩子的未来,当他进入社会之后,什么才是最重要的?是在平淡的生活中,或者有压力的社会工作中,依然能体验幸福,依然能感到幸福的能力。怎样让自己变得快乐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如果我们卷走了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,卷走了他们在逆境中依然乐观的心态,卷走了他的兴趣和爱好,那么他在未来的社会中怎样生存?一个连幸福都体验不到的人,是抑郁症患者,他想的只是逃离这个灰色的世界。

就像今天的教会,在教义中,感受不到福音的喜乐,在对耶稣是神的崇拜中,感受不到耶稣人性的魅力,教会中的信徒感受到的只是冰冷的神学命题,只是教义的知识点,只是耶稣作为神的高高在上。那么福音就消失了。因为我们在基督里没有得到安息,得到的只是宗教形式下被“格式化”的福音。

回到人本身,关注具体事件中的个人,也许才是最重要的!


欢迎通过邮箱联系作者:lidaonansir@163.com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